前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在定期体检中发现了肺部结节的问题。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之后,支原体肺炎、甲流等呼吸道疾病的频繁出现,使得公众对肺部健康的关注度显著提升。肺部结节,特别是磨玻璃结节,成为体检报告中的常见发现,令许多人感到不安。很多人开始调侃:“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结节无人替。”
Q 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 肺结节是否会发展为癌症? 肺结节的性质:肺结节可以是良性的(如炎症、感染、良性肿瘤等)或恶性的(如肺癌)。大多数肺结节是良性的,尤其是小于1厘米的结节。磨玻璃结节:磨玻璃结节(GGO)是指在CT扫描中显示为模糊的、半透明的影像。这种结节的性质需要进一步评估,因为它们有时可能与早期肺癌相关,但并非所有磨玻璃结节都是癌症。 其中,大于8mm的磨玻璃结节属于高危结节,需特别关注。有数据显示,约75%的肺癌患者在发现时已是晚期,这让“肺结节”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健康话题。尽管大多数肺结节是良性的,但我们无法否认其中潜在的癌变风险。 Q 肺结节是否要手术切除? 很多人会想,既然结节有癌变风险,立马切除就好。其实不然,治疗结节,应根据个人情况,判断结节是否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可能,不能盲目“一刀切”。 ➡ 一方面,切除结节也可能存在损伤正常组织的风险: 很多朋友都认为肺部小结节切除,就是切除那么一厘米、两厘米大小的肺出来。其实,要切除的肺组织是小结节的5~10倍,甚至要做整个肺叶切除。 即使是小结节做手术,损失的肺组织也较大,手术后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长期咳嗽,对生活质量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 ➡ 另一方面,某些肺结节存在“消失”的可能,所以医生常建议低危结节应以观察为主: 根据肺部小结节的大小和性质,把观察期限分为每3个月,6个月或12个月为间隔。观察期如果小结节长大形态变得不规则,再手术也完全来得及。 在观察期内,医生常用抗生素来消炎。同时,戒烟戒酒,早睡早起,看一下能不能通过消炎,改变生活习惯来使小结节缩小或者是消失。如果这确实是一个能够通过消炎来消除的结节,这样就避免了过度手术,过度治疗。 细胞疗法-肺结节 面对结节,想要切除,又怕是良性结果白挨一刀,但是如果随身揣着这个“炸弹”整日又提心吊胆,有什么办法既不用手术、又能解决结节吗?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细胞疗法为肺结节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 雾化吸入外泌体治疗多种肺疾病 干细胞外泌体是干细胞分泌的一种微小囊泡,它们携带着丰富的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这些分子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调节细胞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外泌体在雾化吸入治疗中显示出显著优势,雾化吸入外泌体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靶向性强:外泌体能够直接作用于肺部,减少全身副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外泌体能够调节免疫反应,有助于控制炎症。 促进组织修复:外泌体中的生长因子和RNA分子可以促进受损肺组织的修复。 抗纤维化: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抗炎、免疫、巨噬细胞表型调节参与上皮间质转化,逆转肺纤维化。 药物递送系统:外泌体可以作为药物递送的载体,提高药物在肺部的浓度。 雾化吸入外泌体已经在多重肺部疾病中展示出良好的治疗潜力,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和肺癌等。其独特的生物分布和功能特性使得外泌体成为肺病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多项临床研究和实践案例表明,雾化吸入外泌体能够有效缩小肺结节的大小。通过雾化吸入,外泌体能够直接到达肺部,发挥其抗炎和修复作用,从而缩小结节。此外,外泌体的免疫调节功能有助于防止结节的进一步恶化。 总结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细胞疗法的前景日益广阔。它不仅在癌症防治领域展现了显著的优势,还为那些因肺结节而忧心忡忡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不过,干细胞外泌体雾化技术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包括如何提高稳定性和靶向性;随着外泌体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可能会开发出更多针对不同肺部疾病的外泌体治疗方案。此外,外泌体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潜力巨大,有望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高效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