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2项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改善作用显著!
发布时间:2025-05-27

脑梗死,是指脑血管突发性阻塞导致的供血暂时中断或永久性缺血,进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据统计,世界上每年约有1500万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其中500万人死亡,500万人致长期残疾,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给家庭生活带来巨大负担。


为什么我国脑梗越来越多?


我国脑梗死发病率约为1.16/10万人,发病率和死亡率为30%~40%,超过50%的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复发率超过40%,所以对于脑梗塞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还是有机会及时抢救,不留残疾的,如果救得太晚,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image.png

我国脑梗发病率不断上升,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高血压患者数量持续增长,防治意识不到位;二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盐、高糖摄入,增加了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发病率;三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缺乏运动、长期熬夜、抽烟酗酒等,这些均增加了脑梗的风险。


脑梗传统治疗的局限


脑梗的传统治疗手段,如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溶栓治疗,尤其是使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其治疗时间窗仅为4.5小时,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此外,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术、支架取栓、急性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术等,为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但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这些传统治疗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脑血流,但对于已经受损的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效果有限。


间充质干细胞出色的神经保护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MSC)可从多种来源的组织分离得到,包括骨髓、脐带、胎盘和脂肪等。目前,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已成为缺血性疾病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脑卒中、冠状动脉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

image.png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潜能,多项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出色的神经保护作用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最近一项研究证明,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注射的MSC可迁移至大脑缺血边界区(半暗带),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减小梗死面积并恢复神经功能。

缺血半暗带存在大量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的神经元,因此,如何挽救半暗带细胞及其机制已经成为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的关键和热点。


全球22项临床研究证明

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效果


目前来看,不仅动物实验确证了干细胞的治疗效果,提出MS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行性,在众多临床试验中,MS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也在稳步推进中。

截至到最近,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已注册了近1400项MSC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试验,其中22例是MS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人员在行业期刊Transl Stroke Res上发表了题为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allogenic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in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ischemic stroke: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observer-blinded trial(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严重缺血性卒中患者:一项随机对照观察者盲法试验的研究方案)的研究成果。

这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者盲II期试验,评估了鞘内输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安全性、可行性和治疗机制。118名在发病后30至90天内患有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将被随机分为实验组(n = 59)和对照组(n = 59)。

符合条件的患者将接受4次间充质干细胞鞘内输注(1 × 10^6细胞/千克体重)每周一次。所有患者在细胞输注前和输注后1年内都进行了详细的功能评估和磁共振成像。

完成的临床试验证明,MSC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并证实其有效性与长期安全性。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团队在行业期刊Stroke上发表了题为Phase I/II Study of Safe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Allogene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Chronic Stroke的研究报告。

该研究旨在证明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疗性。入组标准包括缺血性卒中> 6个月,共有36例参与了两个阶段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卒中和严重功能缺陷患者是安全的,并表明行为有所改善。


间充质干细胞的给药途径


不同给药途径也是影响MSC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血脑屏障是阻碍MSC进入脑卒中病灶的主要限制条件。在脑卒中急性期内,虽然静脉注射MSC只有极少量分布于损伤区域,却显著减轻炎症反应,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减轻继发性脑损伤。由此可见,高效的给药方式是精准治疗的必要条件

image.png

研究表明,虽然颅内给予MSC可靶向聚集到受损大脑,但也更具侵袭性,易造成机械损伤,不利于恢复。而相比于颅内给药,动脉和静脉内给药治疗效果更佳。

例如,通过动脉注射移植MSC可绕过体循环,经血脑屏障,分布于脑卒中梗死和缺血区域,但存在发生细胞栓塞和脑血流减少的风险。相对应的,静脉注射MSC需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最终穿透血脑屏障才能到达梗死区域,因此有效治疗细胞数目更为有限,但仍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梗死面积,安全有效,是最为常用的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的给药方式。

并且,脑卒中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即使采用静脉注射,也能达到较好的MSC向脑损伤区域迁移的归巢现象。此外,鞘内注射和鼻内给药也是可选择的给药方式。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梗的作用机制


1、替代及填充作用: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体外被诱导分化成多种神经胶质细胞,为脑梗死治疗提供了可能性。它们能迁移至梗死区域并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促进脑梗死区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增加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抑制胶质细胞的增生,改善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

2、免疫调节作用: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泌趋化因子CX3CL1,将促炎型TNF-α小胶质细胞逆转为抗炎型CD小胶质细胞,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抑制凋亡作用: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抑制脑梗死后的细胞凋亡,减少神经元损伤,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4、保护血脑屏障:间充质干细胞有助于保护血脑屏障,减少脑梗死引起的脑血流再灌注损伤。

5、分泌营养因子: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并减少细胞凋亡。

6、促进血管新生: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促进血管新生,为受损脑组织提供新的血液供应。


未来展望


总之,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为脑梗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间充质干细胞在提高脑梗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个体残疾状态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未来,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有望成为改善脑梗死预后的有效策略,尽管仍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声明

1.本文旨在分享科普知识,进行学术交流,或传递行业前沿进展,不作为官方立场,不构成任何价值判断,不作为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2.本账号转载的图文视频等内容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删除。


版权所有 © 诺赛(山东)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5138945号-1